Skip to content

Commit e2d95fc

Browse files
committed
update day09
1 parent b134d7e commit e2d95fc

File tree

1 file changed

+77
-5
lines changed

1 file changed

+77
-5
lines changed

day09-缓冲区-大作用.md

+77-5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
@@ -1,11 +1,83 @@
1-
# day09-缓冲区 大作用
1+
# day09-缓冲区-大作用
22

3-
代码已写好
3+
在之前的教程中,一个完整的单线程服务器设计模式已经编码完成了。在进入多线程编程之前,应该完全理解单线程服务器的工作原理,因为多线程更加复杂、更加困难,开发难度远大于之前的单线程模式。不仅如此,读者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二次开发,完善服务器,比如非阻塞式socket模块就值得细细研究。
44

5-
新增Buffer类
5+
今天的教程和之前几天的不同,引入了一个最简单、最基本的的缓冲区,可以看作一个完善、改进服务器的例子,更加偏向于细节而不是架构。除了这一细节,读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完善服务器。
66

7-
将服务器的读改成用Buffer
7+
同时,我们已经封装了socket、epoll等基础组件,这些组件都可以复用。现在我们完全可以使用这个网络库来改写客户端程序,让程序更加简单明了,读者可以自己尝试用这些组件写一个客户端,然后和源代码中的对照。
88

9-
顺便改写了客户端,使用网络库
9+
在没有缓冲区的时候,服务器回送客户端消息的代码如下:
10+
```cpp
11+
#define READ_BUFFER 1024
12+
void Connection::echo(int sockfd){
13+
char buf[READ_BUFFER];
14+
while(true){ //由于使用非阻塞IO,读取客户端buffer,一次读取buf大小数据,直到全部读取完毕
15+
bzero(&buf, sizeof(buf));
16+
ssize_t bytes_read = read(sockfd, buf, sizeof(buf));
17+
if(bytes_read > 0){
18+
printf("message from client fd %d: %s\n", sockfd, buf);
19+
write(sockfd, buf, sizeof(buf)); // 发送给客户端
20+
} else if(bytes_read == -1 && errno == EINTR){ //客户端正常中断、继续读取
21+
printf("continue reading");
22+
continue;
23+
} else if(bytes_read == -1 && ((errno == EAGAIN) || (errno == EWOULDBLOCK))){//非阻塞IO,这个条件表示数据全部读取完毕
24+
printf("finish reading once, errno: %d\n", errno);
25+
break;
26+
} else if(bytes_read == 0){ //EOF,客户端断开连接
27+
printf("EOF, client fd %d disconnected\n", sockfd);
28+
deleteConnectionCallback(sock);
29+
break;
30+
}
31+
}
32+
}
33+
```
34+
这是非阻塞式socket IO的读取,可以看到使用的读缓冲区大小为1024,每次从TCP缓冲区读取1024大小的数据到读缓冲区,然后发送给客户端。这是最底层C语言的编码,在逻辑上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。比如我们不知道客户端信息的真正大小是多少,只能以1024的读缓冲区去读TCP缓冲区(就算TCP缓冲区的数据没有1024,也会把后面的用空值补满);也不能一次性读取所有客户端数据,再统一发给客户端。
35+
> 关于TCP缓冲区、socket IO读取的细节,在《UNIX网络编程》卷一中有详细说明,想要精通网络编程几乎是必看的
36+
37+
虽然以上提到的缺点以C语言编程的方式都可以解决,但我们仍然希望以一种更加优美的方式读写socket上的数据,和其他模块一样,脱离底层,让我们使用的时候不用在意太多底层细节。所以封装一个缓冲区是很有必要的,为每一个`Connection`类分配一个读缓冲区和写缓冲区,从客户端读取来的数据都存放在读缓冲区里,这样`Connection`类就不再直接使用`char buf[]`这种最笨的缓冲区来处理读写操作。
38+
39+
缓冲区类的定义如下:
40+
```cpp
41+
class Buffer {
42+
private:
43+
std::string buf;
44+
public:
45+
void append(const char* _str, int _size);
46+
ssize_t size();
47+
const char* c_str();
48+
void clear();
49+
......
50+
};
51+
```
52+
> 这个缓冲区类使用`std::string`来储存数据,也可以使用`std::vector<char>`,有兴趣可以比较一下这两者的性能。
53+
54+
为每一个TCP连接分配一个读缓冲区后,就可以把客户端的信息读取到这个缓冲区内,缓冲区大小就是客户端发送的报文真实大小,代码如下:
55+
```cpp
56+
void Connection::echo(int sockfd){
57+
char buf[1024]; //这个buf大小无所谓
58+
while(true){ //由于使用非阻塞IO,读取客户端buffer,一次读取buf大小数据,直到全部读取完毕
59+
bzero(&buf, sizeof(buf));
60+
ssize_t bytes_read = read(sockfd, buf, sizeof(buf));
61+
if(bytes_read > 0){
62+
readBuffer->append(buf, bytes_read);
63+
} else if(bytes_read == -1 && errno == EINTR){ //客户端正常中断、继续读取
64+
printf("continue reading");
65+
continue;
66+
} else if(bytes_read == -1 && ((errno == EAGAIN) || (errno == EWOULDBLOCK))){//非阻塞IO,这个条件表示数据全部读取完毕
67+
printf("message from client fd %d: %s\n", sockfd, readBuffer->c_str());
68+
errif(write(sockfd, readBuffer->c_str(), readBuffer->size()) == -1, "socket write error");
69+
readBuffer->clear();
70+
break;
71+
} else if(bytes_read == 0){ //EOF,客户端断开连接
72+
printf("EOF, client fd %d disconnected\n", sockfd);
73+
deleteConnectionCallback(sock);
74+
break;
75+
}
76+
}
77+
}
78+
```
79+
在这里依然有一个`char buf[]`缓冲区,用于系统调用`read()`的读取,这个缓冲区大小无所谓,但太大或太小都可能对性能有影响(太小读取次数增多,太大资源浪费、单次读取速度慢),设置为1到设备TCP缓冲区的大小都可以。以上代码会把socket IO上的可读数据全部读取到缓冲区,缓冲区大小就等于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大小。全部读取完成之后,可以构造一个写缓冲区、填好数据发送给客户端。由于是echo服务器,所以这里使用了相同的缓冲区。
80+
81+
至此,今天的教程已经结束,这个缓冲区只是为了满足当前的服务器功能而构造的一个最简单的`Buffer`类,还需要进一步完善,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构建缓冲区类,完善其他细节,为后续的多线程服务器做准备。
1082
1183
完整源代码:[https://github.com/yuesong-feng/30dayMakeCppServer/tree/main/code/day09](https://github.com/yuesong-feng/30dayMakeCppServer/tree/main/code/day09)

0 commit comments

Comments
 (0)